Page 37 - 2018年3期
P. 37
12
1 研修班课堂,媒体、中国儿童
少年基金会工作人员及合作伙
伴共 60 余人参加了学习。
2 分享交流会现场。
传播布道,绝非一味地讲大道理。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关鹏在讲课中说:“公
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说:“广义地讲,公益从业者的每 益传播从选材上要有所考量,在传播上要匠心独具,对全过程
一次公益行为本身都是传播。比如筹款,我们需要筹集的不仅 的引导要反复推敲,对结果的预期要有效果导向,即解决问题
仅是钱,更重要的是公众的信任。人们认同你的理念,认同你 的导向。”
的路径和方式,明白了捐赠的意义所在,才能理性捐赠。”她
认为,重要的是公益从业者对此要有自觉的主观认识,“只有 精选素材、精心制作、精准选择传播方式和科学评估受众
这样,我们的公益行为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反馈,是媒体的传统课题。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
代,内容至上的本质属性没有变。
变与不变:公益传播之“术”
然而,全媒体时代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传播效率是传统媒
在本次研修班上,被重复最多的词汇是“全媒体时代”。 体所无法比拟的。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异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科技的引领下,全新的媒体要素构 军突起,传统媒体加速向融媒体转变,与“人人可公益”相对
成和生态环境,推动了媒体思维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 应的,是“人人皆媒体”。所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侠客
岛创始人刘少华说:“移动互联网的十年,是传播领域剧烈震
任何变革都是“扬弃”的哲学过程,“变”不是对过去的 荡的十年。”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
全面否定。对新环境下的“变”与“不变”,需要传媒界秉持 认为,这是当前传播生态的机遇与挑战。
思辨精神的理性思考。
现代科技在传媒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可以用更多
在开班仪式上,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强调 元的媒介、更快捷的效率、更具参与感的手段、更宏观或更微
说, 举办这次研修班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通过有效的公益传 观的视角,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展现传播内容。所以杨宇
播,培育先进慈善文化正向生长,促成社会各方的慈善共识, 军说:“要更多采用新媒体或称社交媒体,抑或融媒体的方式
护航慈善力量携手同行,维护和监督慈善组织坚守公益性和公 来更有效地开展传播,这是当前关于传播的普遍性议题。”
信力”。
不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全媒体时代,我们都重视民间
就此而言,公益传播的方向和目标没有变化,传媒作为党 “口口相传”的传播力量,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
领导下的独立社会力量,监督公益事业和慈善机构的社会功能 碑”。所以,上述变革与坚守传播方向、传播目标、内容至上
没有变。 的初衷并不相悖。相反,这正是提升公益传播效能所期待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