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20年1期
P. 34
P ersonal interview 32 33
人物专访
XuXiaoguang 青年来说,有了北京户口可是件天大的喜
事。“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可以甩开膀子
干了”。晓光说。
从2003年到2015年,徐晓光在儿基会海外部(国际部)工
作了12年,工作内容涉及项目国际合作、海外筹款、外事
往来活动等。因为英语好,他承担了各种对外合作文件的翻 培育儿童慈善事业的国际视野
译和外事活动的现场口译等,基金会领导出访、境外人士来 从2003年到2015年,徐晓光在儿基
访,担任现场翻译的大都是他。 会海外部(国际部)工作了12年,工作
内容涉及项目国际合作、海外筹款、外事
往来活动等。因为英语好,他承担了各种
对外合作文件的翻译和外事活动的现场口
译等,基金会领导出访、境外人士来访,
担任现场翻译的大都是他。
几天,也不知道下一站什么时候到,到站了什么时候再发车。
2006年,中国儿基会启动CCTF
“吃饭?当然不会像客车一样有热乎乎的饭菜”,晓光说,“带了些大饼、方
UK项目,在英国伦敦设立了工作分支。
便面和熟食。”货车停的时候,就飞奔下去找热水泡面,“撕块大饼,就着方便面
中国驻英大使馆对中国儿基会在英国的发
汤”。有一次,他们下车找水,人还没回来车就开了,“我们仨上演了《铁道游击
展给予了全力支持。启动仪式在大使馆举
队》中的追车片段”。火车停停走走,三个人挤在小车里晃晃悠悠,终于在八天后
行,邀请了近200位英国各界人士,气氛
抵达昆明,完成了车辆交接。
很热烈,英国友人以极大热情欢迎中国慈
“当时感觉中国儿基会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很亲和务实,是一个特别朴实接地气 善机构走进英国。那些年,晓光和国际团
的组织,大家想的都是如何给困难地区送去更多的帮助”。徐晓光说。 队共同工作,引入了不少国际合作项目,
不难理解当时的情况。慈善作为扶贫助困的个人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对海外儿童公益项目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更
德。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当更多的人意识到慈善应该成为以道德和责任为 多了解。
支撑的社会行为,参与推动社会公平和国家现代化事业时,就会产生革命性热情。 当时,海外筹款是中国儿基会慈善资
这种热情能使人忘我;这种热情激荡的环境,是理想主义的天堂。 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交流合作非常频
2003年,中国儿基会为他解决了北京户口。当年,对于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外地 繁。徐晓光回忆那段岁月时说:“包括港
澳地区的爱心境外企业、个人对中国儿基
会的捐赠很踊跃,耐克、毕马威、安利、
嘉吉等跨国公司都是常年合作伙伴,李嘉
诚、伍淑清、翟美卿等香港知名企业家,
坚持资助中国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
做出了卓越贡献。”
工作中,徐晓光接触了中国儿基会的
几位前辈理事,如庄世平、冯燊均、承俊
昌、王冀东等老先生。2007年,晓光陪
同时任秘书长程淑琴赴港参加庄世平先生
的葬礼。葬礼上,覆盖在庄先生遗体上的
五星红旗,让他深受震撼和感动。一次理
事会期间,他和冯燊均理事聊天,冯老还
特别殷切的建议,要重视香港少年儿童的
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前辈们对儿童公益
事业的责任感,深深地感染、激励着他为
儿童慈善事业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