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18年2期
P. 13

1  2  1 这样的欢聚,孩子们此生能有几回?
                          3  2 双流用一场霏霏细雨迎接回家的孩子。
                             3 当初,又怎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是如此一番人丁兴旺的幸福景象。

                       委省政府和日照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府、公益机构和企业同心戮力,为中
                       国的公益事业现代化树起了一座标杆。只有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救助行为。度过应急期,局面相对稳                                   胜似血缘的世间珍情
定之后,公益救助行为是见好就收,
把后续工作交给政府?还是持续下              地震那一年,李书曼在家相夫教子,是全职妈妈。那场天崩地裂的灾难,震撼了她
去,把应急救援变为常态救助?“安       的心。第二年,双流“安康家园”公开招聘“安康妈妈”,她毅然放开家务,通过考核
康家园”选择了后者。             成为首批86名“安康妈妈”之一。

      这是一个没有退路的选项,意味         “安康家园”的孩子越来越少,“安康妈妈”也越来越少。李书曼一直坚守在这
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公益组织将和      里,是最后的6位“安康妈妈”之一。再过3年,她就到退休年龄了。她说要等到孩子们
政府、捐赠企业一道,承担起672个孩     都走了再和家园一起退休,“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我就不走,不放心”。
子的未来。如果说这样的选择是公益
理论和实践创新,那么,它首先是以             从2009年到2014年,李书曼带过十几个孩子。刚进家园,李书曼就带了3个女儿:
国家大局为重的政治站位和担当精神       馨馨、小俊和小媛,分别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馨馨最小,也最文弱,李书
的表达。                   曼就与她住一个屋,除了馨馨上学,她与孩子形影不离,气温稍有点变化,她第一个给
                       馨馨加减衣服。
      迄今,历经10年探索完善,“安
康家园”呈现给公众一派温暖祥和的             “安康家园”上小学的孩子与当地孩子同校,插到各个班中。李书曼最怕三个闺
景象。不是血缘,胜似血缘,是智慧       女被人看不起,总是把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家园运营经费有限,为此她时常自己
创造,更是情怀结晶。“安康家园”       贴钱。
在全国妇联指导下,一直得到四川省
委省政府和双流区委区政府、山东省             一天,二闺女小俊发烧了,这可急坏了李书曼。她从早到晚不离身地照顾孩子,领着
                       看医生、喂药,用湿毛巾擦拭降温。打针时,闺女怕疼,一直哭,李书曼就紧紧抱住她,嘴
                       里不停地说:“别怕,不疼,妈在呢。”打完针,她出了一身汗,比自己打针还紧张。

                             妈妈的心总是柔软的,“安康妈妈”们的心比普通妈妈更多了一分柔软。对这些失
                       去了亲生父母的孩子,她们是妈妈,是守护神,所以有时有些“护犊子”。

                             一次学校把“安康妈妈”付小凤、李书曼和“安康叔叔”曾元杰请了过去,一同被请
                       去的还有副园长刘天华。本地学生和家园的学生发生了冲突,对方家长告到了学校,说自己
                       孩子的脸被家园的孩子打肿了,要求道歉赔钱。在老师办公室,对方家长的气势有些凶:
                       “儿子,哪个打的你?你给我指出来,我一定给你打回来!”

                             付小凤马上顶了上去:“不要这么激动,你看,我儿子还不是受了伤,衣裳都被扯
                       破了!”

                             老师把那位家长拉到一边,悄悄告诉她:这些孩子是从地震灾区过来的孤困孩子。
                       那位家长态度马上就改变了,开始批评自己的儿子。李书曼他们也赶紧表示赔偿医药
                       费,双方握手言和。

                             妈妈们的宠爱是有底线的,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误,一样会受到严厉批评。
                             王玉也是第一批“安康妈妈”。到职以后,她一直牢记招聘时的要求:“有耐心、
                       爱心、责任心”,对每个孩子比对自己的娃还上心,为他们梳头洗脸洗衣服,要让家园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