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2018年3期
P. 55

与史料记载完满对应的方法。                      感觉对这座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有了一种亲切感,北京之于我,
      在“北京城的发源地”见证了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这里  不再仅仅是一个名词,好像我能感觉到它有了呼吸、有了温度。
                                   这和以往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印象完全不同,令人对北京城耳
是北京城故事的开端,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源。               目一新。(陈瑞麒,17岁,现就读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这些内容,使得整个活动丰富充实,经过十几天时间,让我

高线触摸我们的文化
                                                      姜太行 / 文

      我现在就读于对外经贸大学,主修金融学专业,计划在     次走到前门,再次去天桥看芭蕾舞,去中山公园听音乐会,会更
研究生期间出国留学。虽然学的是金融,但同时,我在人文         多地想到中轴线的存在和它的历史,去国外旅游或求学,也会以
艺术方面也有所涉猎。平时,对逛博物馆、听古典音乐、看         同样的视角去审视它的城市规划和格局。
芭蕾舞很感兴趣,对艺术管理领域也有些想法,当然,这是
个远期目标,目前尚不清晰。                            总结起来,我的收获有几个方面:其一、知识。“读城”活
                                   动的每次课程,都安排各个领域权威和有所建树的人士来讲课,
      看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首都博物馆发起的“读城”     令我学到了全新的知识。其二、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搞清现
系列活动的介绍,我立刻被吸引住,便很快报了名。            实事物与历史关联的能力、折纸的技能等等,还有很重要的,表
                                   达能力,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这不是一句空
      首先,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很有认同感;     话,而是作为认同并热爱自己文化的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学习
更重要的是,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很多闪光点,无论是具体         各种知识也可以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其三、情感和价值观。学习
的艺术门类,还是意境,都非常吸引我。                 文化的一个共性的思路,即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过程,而且
                                   是从具体、实际的角度步步深入,并非仅限于讲述文化这样一个
      比如,这次听朱祖希老先生讲中轴线。北京是一座拥有     空泛的概念。
很深历史底蕴的城市,无论中轴线的外在形态,如它的长度
和规模,其中的建筑和景观,都具有美感和气势,同时其背               如果说科技能够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底线,那
后蕴藏着整个北京城的建都史,既有自身的美学价值又有历         么,决定其高线的便是文化。现在我们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去理解
史文化价值。                             我们的文化高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积累的过程,潜移默
                                   化、深远而持久。(姜太行,18岁,现就读于对外经贸大学)
      再如,“折纸汉服”。折纸是一门令人惊叹的艺术,通
过这次体验,我了解了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的汉服特点。

      最近,我在为一个媒体撰写介绍手机APP的文章,巧合
的是,前段时间刚好接到一个关于折纸的APP,我感到很亲
切。如果没有上折纸课,我也不会有如此的感觉:我了解过
它,甚至实践过它,这是很宝贵的经验。

      还有在木作博物馆学老北京各行当吆喝的体验,我从博
物馆的展板上了解到一些内容,之后还请教了芳华队的讲解
老师们。

      我吆喝的是叫卖针头线脑,即针线、炭和各式杂货,它
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位芳华讲解队的老师告诉我的,确切说
是老师聊天的时候我偷师学来的。各种吆喝都十分形象,令
人感慨,民间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

      “读城”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比
如,我曾经对中轴线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今后,当我再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