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

2021/11/18

近期出现多起不法分子假冒公益组织机构名义从事网络诈骗事件。在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郑重提示公众,莫受“捐赠返利”等骗术引诱向公益组织捐款,以免蒙受经济损失。

另附相关报道。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2021年11月18日

附件:

捐钱还能返利?新型网络骗局频频借壳公益慈善

          (来源:共益资本论 作者:庄子)

1.jpg

给你一个捐款链接,你以为是投资理财,但实际上是骗子的套路。

10月初,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联劝公益”)在微信支付后台收到一个来自甘肃的投诉,投诉人愤怒地表示说自己被骗了钱,要求联劝公益给个说法。

投诉人张姐(化名)表示,自己通过抖音加入了一个活动群,群内常常会发布诸如“做任务返现金”的活动。加了群后,群内管理员就开始派单,要求张姐关注某抖音主播并截图,即可领取佣金返现。

张姐照做,三单之后,管理员又给了新的任务。 

这一次,管理员发给张姐一个二维码,要求她在腾讯公益平台搜索联劝的公益项目,并告知张姐只要在平台上进行捐赠,并拿到捐赠证书,完成后会退还捐赠金额,并有额外“返现”。

为此,张姐通过微信向联劝公益“一个鸡蛋的力量”相关项目共捐赠了500元。在捐赠完成后,张姐果然又接到了下一个任务。 

这次管理员给的是一个私人账号,要求张姐对该账号转账3万元。管理员说,连同之前的捐赠额,共同承诺返现5万。听到近一倍的收益,以及“后面还有更多任务可以做”的承诺后,张姐不假思索,很快就向该帐号打了款。

但这一次,没有返现了。

钱明明打过去了,“管理员”却告诉张姐说转账失败,如果想要继续完成任务的话,还需要转5万块钱。如果不转,此前转账的3万元就“全部捐赠给腾讯希望工程”。

张姐觉得不妥,于是要求退款,却被告知之前的转账无法退还,再在网上一搜,对方所说的“公益基金”也并不存在,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管理员”当然也销声匿迹了。

张姐只能把怒火宣泄给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能找到的真实机构——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她确实向联劝公益捐了钱。双方经过协商,联劝公益将张姐第一次捐赠的500元退还给她,但随后的3万元直接转到了陌生的私人账户,公益机构是无能为力。

2.jpg

值得注意的是,被冒用机构名称,并被卷入到涉嫌诈骗的活动中,联劝公益的遭遇并不是孤例。

近期,多家公益组织在官网披露有不法分子假冒机构名义从事诈骗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新现象。除联劝公益之外,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均在10月末、11月初发布公告,提醒捐赠人不要上当受骗。

3.jpg

其中,据联劝公益内部工作人员透露,这段时间更是出现了“刷单返现”、“冒用品牌”、“骗捐诱捐”等多种诈骗手法。目前,以上三家机构均已报警或进入报警流程,具体结果有待警方通报。

骗子在这个时间节点引入公益元素的因由不得而知,但此类诈骗行为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观感。

我们猜测,被盗用品牌的公益机构还有不少,但并不是每一家机构都及时地发现并作出声明。

联劝公益是在常规的舆情监测中发现端倪的。他们发现,网友“Ai盼盼”被冒用联劝公益品牌的人骗走9.6万元后,上网发帖。

我们了解到,骗子常称与公益机构有“商务合作”关系。以“Ai盼盼”卷入的骗局为例,诈骗机构人员与参与受害者签订的“包赔协议”中,盖有联劝公益合同章。经查,此合同章系伪造。

这能解释为什么许多受害人往往第一时间气急败坏地向公益机构投诉。

事实上,就在今年9月-10月,单联劝公益一家组织,就接收到24位投诉人的反馈,投诉渠道涉及电话、微信后台、支付宝等。受害人以女性为主,联劝公益工作人员与其中两位有过深入交流,两人均来自农村地区,其中一位还领着低保。

就我们了解到的有限案例,部分受害群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公益慈善近乎一无所知。乃至于当骗子说,向公益组织捐赠能返现时,他们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就执行了指令。

我们梳理了时下几种通过盗用公益机构名义进行诈骗的模式: 

1.用“向公益组织捐赠”作为意愿测试,下一步收割受害者钱财

在张姐的案例中,先通过派单任务,用较小的利润金额引诱受骗人上钩。综合满天星公益及联劝公益接触到的受害人提供的信息,初次金额一般在10元以内。

“向联劝公益捐赠500元”是张姐第一次在骗局中进行实际支付操作。这一设定瞄准了公益捐款“心理门槛低”、“无实物回馈”、“收款人并非强势部门”等特征诱导受害者加深信任,并延迟报案,甚至确认进一步付款的意愿。

而骗术的最后一步,就是诱导张姐向其私人账户转账较大的金额。

5.jpg
 ✪ 向满天星公益投诉的受骗人均来自一个叫“乐善公益”的派单app

 

2.以“半公益半投资”的形式,直接“吸储”

2021年7月,有群众报警称,其被网上刷单诈骗,一共被骗7万余元。对方通过“投注公益兑积分”的方式对陈某实施诈骗,分8次转账给对方。

更早的还有2017年被查封的“善心汇app”:从下线拿钱,给上线交钱,伪装出金字塔式的“共同富裕”模式。善心汇鼓励会员进行小额投资,一个收支周期7-10天,能很快让人尝到甜头并对外进行宣传。一般人最开始都会先小额投资试个水,这时往往会得到返利,继而加大注码,步步入坑。

6.jpg

此类诈骗行为一般都会在无资质的理财app上让用户“充值”“补单”,以一边做公益帮助他人,一边进行投资理财赚取利润的行为进行诱导,收益方式从最普通的现金到积分再到实物等有不同的变种。 

3.直接盗用公益组织品牌名进行诈骗

在联劝公益在10月被盗用U泉品牌之前,2020年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以下简称海南青基会)也曾发现自家组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第一届“希望之星”慈善交易赛的承办方,该赛事声称面向所有有志于公益事业的机构,采用千人投票制,建立投票账户需要先充值300元以上。赛事冠军团队奖励公益金高达800万元,还称公益金中50%将以获奖团队的名义用于海南“希望工程”建设。

7.jpg

海南省希望工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大伟在随后的采访中表示,由于缺乏侦察手段,对诈骗活动除了发布公告进行澄清外,也没有什么办法。

而今年10月,又有不法分子假冒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的名义,对外进行虚假宣传,以推荐购买基金、股票等方式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

8.jpg

这种冒用机构名义邀请公众进行捐款的活动,是对于公益机构的品牌造成伤害最严重的诈骗行为之一。但要进一步起诉,成本又太高,一单案件持续数年,公益组织往往“耗不起”。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公益组织想澄清也十分不易。

结语

时代在进步,骗子也在与时俱进。在公益慈善逐渐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之后,也有更多的狡诈之徒把公益慈善的元素、品牌、渠道用于一些不法勾当,这个趋势也许才刚刚开始。

当前一个艰巨任务是,填平公众与公益的信息差,加强对公益慈善的理念推广,告诉更多人公益慈善的基本常识与运作方法,让更多人知道,像“捐赠之后可以返利”的情况是违反常识的,要么是假的,要么是背后有不法行为(比如套捐)。

其次,公益界与媒体界的深度交流、联合行动非常必要,公益组织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目前在一二线城市逐渐为人所知,但在三四五线城市,乃至广大农村的人们看来,公益慈善大概就像“元宇宙”一样,都是些新潮时髦的玩意,误解、曲解,甚至因此被骗不足为奇。这需要公益人做好管理、媒体人多做报道。

分享到: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