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中学的活动室内,38名春蕾女童迎着美丽的夕阳,将索玛花贴纸粘贴在“树”形展板上。镜头定格的瞬间,女孩们眼里的光芒比花卡上的烫金纹路更璀璨——这束光,源自特色成长营中无数次自我突破的累积,更折射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下简称为中国儿基会)“春蕾陪伴计划”公益项目在青少年赋能领域的创新实践。
多方助力:赋予“春蕾陪伴计划”公益项目新内涵
8月1日至8月3日,中国儿基会携手西南科技大学新晨阳光团队,在四川凉山共同举办了“倾听花开的声音——春蕾成长营”。针对凉山女童的实际需求,新晨阳光团队从“遇与遇见”“听与听见”“秘与秘密”“形与形象”四个板块入手,在川兴中学、西昌一中、德昌中学,分别用一天时间带领“春蕾女孩”认识自己,共同成长。
“春蕾陪伴计划”公益项目历经数十年深耕,已从单一的助学帮扶升级为“助学+陪伴+赋能”三位一体的成长支持体系,项目积极拓展新的时代内涵,结合女童多元发展需求,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数字教育、科学教育等工作,助力更多女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更多女性掌握新时代创造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专业赋能:一场精心设计的成长突围
8月1日清晨,川兴中学的一间会议室门口,女童们正陆陆续续开启“索玛花开挑战”。每位女童随机抽取“索、玛、花、开”四字卡片,完成击掌互动、即兴清唱等任务。刚升高二的凉山彝族女孩阿呷(化名)在工作人员鼓励下与一位朋友拥抱完成了首次社交突破,雨桐(化名)也逐渐打开自己,从最初的怯场到主动加歌演唱。这些瞬间被新晨阳光团队陈昌霞教授称为“心灵突围的起点”,让女孩们走向自信、开朗。
活动设计凸显“具身认知”理念,扑克牌分组游戏中,女孩们通过肢体语言寻找抽到同花色的伙伴,随后在互动中领悟“助人即自助”的团队哲学。“具身画卷”环节里,人体雕塑创作的动态场景让指导老师惊叹:“她们用身体语言讲好了完整故事。”更具突破性的是“非暴力沟通四步法”教学,通过宿舍矛盾等真实场景演练,女孩们掌握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科学表达范式。
破除焦虑:在身体叙事中重构生命美学
针对青春期特有的身心困惑,新晨阳光团队创新设置了“自我认知冥想”“身体烦恼墙”等环节,启发女童悦纳自己。西昌一中的卓玛(化名)通过绘画正视内心的压力和烦恼,最终在同伴分享中坚定信念:“我比自己以为的更渴望飞翔。”当团队老师举起贴满“青春痘”“个子矮”的烦恼卡时,春蕾女童们纷纷点头表示这些正是自己的烦恼。针对女童的共鸣,团队老师结合亲身经历和科学理论,给大家讲解造成这些烦恼的原因,同时鼓励大家要积极拥抱和接纳自己。这种将生理变化转化为生命美学的视角转换,正是项目“赋能”的核心要义。
每日下午,都有一节由新晨阳光团队专业礼仪指导教师施蓉老师带来的“形与形象”课程。从站姿、坐姿、走姿,施蓉老师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她说:“一次短暂的课程,并不能立即地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体态习惯,但是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美,要‘礼仪在心、优雅随行’。”
长效支持:让成长的声音形成回响
结营仪式上的感恩环节,许多女孩主动向团队老师们鞠躬致谢。来自德昌中学的雨欣(化名)和团队老师拍了很多照片,她说:“以前总觉得表达感情是软弱,现在才知道这是力量。”
从刚进门团队老师给每位春蕾女孩绑上红丝带开始,这种彼此间的羁绊就将一直持续下去。新晨阳光的陈昌霞教授表示,之后可以建立西南科技大学和凉山春蕾女童之间的“朋辈交流”计划,持续提供心理支持,正如结营誓言:“我值得被认真聆听,从我自己开始,听见你,看见我,我们在一起!”
当大巴车驶出凉山,新晨阳光团队的老师们正翻阅着春蕾女孩们写的信,一字一句都是不舍与感恩。这些在夏日绽放的花朵,正带着积蓄的光与热,走向属于她们的广阔原野。这或许正是春蕾陪伴公益项目最动人的注脚:当专业赋能与爱心陪伴相遇,每一朵花蕾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