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西双版纳一直下雨,现在天气很凉爽。”拨通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橄榄坝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会副主席玉罕的电话,她语气轻快地介绍着当地的情况,与记者如老友一般交谈,布朗族的她即使隔着电话也能让人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热情。
公益之光,照亮了求学之路
“现在的路比以前强太多了,都是柏油路,宽阔平坦。不像小时候……”玉罕边说边回忆起童年生活的困窘,即便已过去二十多年,那些记忆依然历历在目。
玉罕出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委会昆罕小寨,村整体经济收入单一,发展受限。玉罕家里四个姐妹,仅靠父母种“台地茶”养活一家六口人属实不易。
“读小学的地方离我家有4公里,家里那时也没有交通工具,全靠走路。”赶上下雨,路变得坑洼泥泞,小玉罕就得在这样的路上艰难来回,脚和鞋子一起弄脏是常有的事。
懂事的玉罕周末从学校回来还要帮家里采茶,赶上暑假,还要回家帮父母插秧。她告诉记者,那时,自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只有2元钱。“就这2块钱都是用纸币的一角钱积攒起来的。”玉罕无奈地说。
当时玉罕所在乡妇联工作人员在调到市妇联后,仍记挂乡里女孩子读书的事,于是便通过学校老师了解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女孩,她这才有机会到“春蕾班”读书。
“老师问我愿不愿意去,因为离家远,要离开父母,怕我不适应。我特别坚定地说当然要去!有机会去城里读书是多难得的机会呀!”玉罕说,虽然当时家里很拮据,但父母也十分支持她去读书。
我和妹妹、两个侄女都受到“春蕾计划”帮助
2004年的9月,11岁的玉罕正式进入“春蕾班”学习,在这里,她度过了充实的2年学习和生活的时光。学校的学费和伙食费都是全免的,这大大减轻了她家的经济负担。
能得到去城里免费读书的机会玉罕十分珍惜,“我们当地村里的教学条件很落后,一个班也就十来个人,老师也很少。但是到了‘春蕾班’一切都是那么不同,每个科目都有专门的老师,一个班级四十几名同学很热闹。”玉罕回忆,“春蕾班”有丰富的课程内容,除了日常的学习科目,还有插花、手工等课程。“我们动手叠百合花、千纸鹤,在节日的时候把这些手工作品送给资助我们的爱心人士。”
除了玉罕,她的三妹和两个侄女也因品学兼优相继得到了“春蕾计划”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玉罕的妹妹比她晚2年上“春蕾班”,两个侄女分别在09年和13年就读“春蕾班”。
玉罕告诉记者:“我在‘春蕾班’就读期间,妇联的阿姨和资助人时常到家里家访,会带来一些米面粮油等物资,还会询问我的学习情况,了解家里的实际困难,我感觉心里暖乎乎的。”
玉罕非常感恩,她时常告诉妹妹和侄女,“是‘春蕾计划’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我们才能有机会继续上学、接受教育,一定要努力奋斗回报社会,常怀感恩之心,把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新的人生,新的希望
“春蕾计划”的帮助给玉罕的心里种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观,日子越过越好,她也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开始在网络众筹平台为素不相识的人送温暖,目前,还参与了省妇儿基金会发起的“99公益”活动。玉罕说,“如果没有‘春蕾计划’,可能我会早早辍学,是‘春蕾计划’让我有机会拥抱新的人生。”
大学毕业后,玉罕曾担任3年大学生村官,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那几年,她每个月都要走访帮扶对象,看看前期产业帮扶发放的果苗长势怎么样,猪牛饲养的如何。在遇到因病致困对象时,她也会积极帮忙申请医疗救助,面对村民,她事无巨细。
玉罕告诉记者,村民们多半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做思想工作和日常沟通时她会非常耐心,“不要那么官方,要站在村民的角度去考虑,用布朗族自己的语言朴实地去交流。”在这种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下,玉罕感受到村民们对她从开始的陌生到熟悉,再到逐渐信任的一个过程,这也让她感受到了为民办实事的价值。
现在的玉罕作为景洪市橄榄坝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会副主席,主要负责平安建设、普法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内容,每天要做的工作更多了,但她乐此不疲。玉罕说,她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很知足,“以前的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的生活已经比蜜甜啦。”
如今,刚刚结婚2年的玉罕,对人生也有新的期待。她期盼着能早日孕育新的生命,开启人生新的篇章,收获更多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