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文:花开盈盈暗香来

2019/09/24

于国文娇小,清秀而灵动,说起话来不急不躁,娓娓道来,逻辑清晰,思维敏捷,又是那么知性。她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个看似柔弱的江南女子,骨子里竟有着异乎常人的坚毅、顽强和隐忍。

于国文.jpg

上五年级之前,学校催缴费用成了我的梦魔

于国文1988年出生于南京六合区竹镇镇一个偏僻山区的农民大家庭,爷爷奶奶,大伯一家四口,还有她父母以及一个小自己6岁的妹妹。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于国文家也不例外。大伯家生了两个男孩,她父母生了两个女孩,从记事起,她和妹妹就不受爷爷奶奶喜欢。在南方主食以稻谷为主,偶尔做一次面条,也只是爷爷奶奶和大伯家的两个哥哥吃,于国文和妹妹只能站在门边上看着,即使出嫁的两个姑姑回来,也是喜欢两个堂哥而忽略于国文和妹妹。多年后,于国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小时候,在大家庭里,因为是女孩,我们得到的爱太少太少。”母亲因为生了女孩,也受了不少闲气和白眼,记得一次于国文听见奶奶在背后说妈妈的坏话,小小年纪的她跑去告诉正在烧火做饭的妈妈,她看见妈妈的泪滴僻噼啪啪地掉下来……分家时,爷爷奶奶因为偏心孙子,把稍好的房子、家具和用具都分给了大伯。

于国文6岁时,妹妹出生了。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妹妹是正月初五出生的,可能是家里冷的缘故,妹妹的气管一直有问题,落下病根,总是咳嗽。加上营养不良,体质非常弱。那时父亲出去打零工,母亲在家种地,印象中父亲赚回来的钱大多给妹妹看病买药了,妹妹输液吃药是家常便饭。再加上奶奶的身体也不好,每年看病吃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1995年5月,于国文上小学了。竹镇镇枫林村小学离她家几百米,很近。每年的费用上百元,她家一次性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无奈,只能是5元、10元地交。儿时于国文最怕的就是校长和老师催缴费用,有时她回家和妈妈哭诉:“再不交钱,学校就不让我上学了。”对于不能上学,小小的于国文是恐惧的,她是那么热爱学习,渴求知识,不能上学,无异于天要塌下来了。因此,学校催缴学费,成了她童年的梦魇。每每这时,妈妈就宽慰她:“再过几天你爸爸就挣回钱了,有了钱先给你交学费,你明天先去上课,老师肯定不忍心把你赶出教室。”于是,于国文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上学。

记得有一天早上,于国文在家吃过早饭刚准备去上学,老师家访来了。她和妈妈都知道,老师肯定是来催学费的,因为还差20元没交。于国文心里怕怕的,如果不让上学怎么办?

谁知那个老师非常好,跟于国文说:“你快去上学吧,我跟你妈妈说点事。”于国文悬着的心一下落了地,撒腿就往学校跑,于她而言,能上学,是天底下最幸福最快乐的事。

第二天早上,妈妈拿出5元钱给于国文让她交学费。那天她手里举着5元钱交给老师时,神情别提多牛了,心里的潜台词是:“我家有钱了,我能交学费了!”

采访时,于国文给我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3岁时拍的,一张是8岁时拍的,照片上于国文穿着同样一件针织衫。只不过3岁时那件衣服又肥又大,她的小手被长长的袖子遮住,而8岁时那件衣服穿在于国文身上变得又瘦又小,已经成了七分袖。于国文说,这是当时她最好的一件衣服,是姥姥家的姨们穿小了给她的,平时舍不得穿,过年过节或重要的日子才拿出来穿。

童年的于国文乖巧懂事,一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但有件事她至今难忘,提起这件事时,她用了好几个“太不懂事”形容自己。那是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看见大娘给干女儿买的一件淡黄色的连衣裙。在于国文眼里,这件连衣裙是那么漂亮,她喜欢的不得了,因为长这么大,她从来没穿过裙子,甚至连一件新衣服都没穿过,平时,都是穿姨们剩下的大人衣服。于是,她就让妈妈也给自己买一件,那条裙子15元钱,妈妈的回答肯定是不买。她便从开始的大哭到在地上撒泼打滚,妈妈无奈,也觉得这么多年亏欠孩子太多,就买下了这条裙子,方式是赊账。于国文用这样的争取,有了她童年第一条裙子。

现在于国文的家乡属于江北经济特区,发展得很好。较之20多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她家里的几十亩地都租出去了,加入到了土地流转中,每年有固定收入。听于国文说,新农合对看病就医有了保证,她父母和乡亲们看病只要超过200元,其余部分报销70%。另外大病医疗也有很好的保障,她们村有一个人得了肾病需要每周透析,镇里的医院每次都派车来接他去透析,每次还给他20元钱的补贴,新农合确实让老百姓受益了。现在,于国文父母的日子过得舒心安稳。

有春蕾计划资助后,我一直都很顺

1999年5月,于国文在乌石希望小学上五年级。她因家庭困难但学习成绩优异而被春蕾计划选为春蕾女生,从小学五年级一直到初三,都是春蕾计划资助的。

于国文说:“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催缴学费的事情了,我的心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踏实了。”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于国文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把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从来不跟同学比吃穿。初一时一次老师留的作文题目是《你最敬佩的一个同学》,班里一个男生写的就是于国文,他写到:从来没有看过于国文吃零食,特别节约,学习成绩特别好。后来老师把这篇作文拿到班上当范文念,当时于国文一点都没有觉得不好意思。那时单纯的她,攀比和虚荣都不在她的字典里。虽然物质匮乏,但是她的精神是满足的。班主任总是说,于国文是班里女生的扛霸子。这个“扛霸子”不仅仅是学习好,还包括性格、品德和人格魅力。同学们喜欢围着她,以她为核心,所以,于国文觉得学生时代还是蛮开心的。

除了老师的赏识和同学们的认可,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也给于国文的学生时代留下了温暖记忆。上高中时,学校要大家统一买校服,她就跟老师说家里没钱,不买。老师说学校会经常举办一些规模大的活动,必须统一着装。于国文说大活动我都不参加。最后,学校没收钱,给她发了一套校服。冬天,公益组织也会到学校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发一些保暖内衣、被子、文具书包等物品,老师总是第一个想到她。

一晃就到了高考阶段。于国文一直喜欢数学,梦想着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她贴在笔上、漱口杯上、床头、镜子、课桌上的目标,当时觉得肯定能考上,因为她历次模拟考试都没问题。没想到,高考时发挥不好,成绩公布了,她关起门在家哭了两天,家里和村里人觉得有本科上已经很不错了,有什么好哭的。于是,于国文擦干眼泪,于2007年9月,来到南京师范大学报到,学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年,于国文终于实现了到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梦想,考取了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接着,于国文在学习的道路上便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联合培养博士,2017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2018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于国文除了中间工作过一年,其他时间都在求学,屈指算来,她上了24年学。

被问到“读书累吗苦吗?”,她摇摇头说:“这一路下来,我不觉得苦也没觉得累。总有更新的知识和领域让我掌握和探求,很快乐。在单位,领导很重视我,我工作起来浑身都是劲;在家里,丈夫很爱我,公婆对我也非常好。仔细想想,自从接受春蕾计划的资助后,我一切都特别顺。”

目前,于国文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在工作和学术道路上她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做公益,到底是它吸引我还是我需要它

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宣传部提供的于国文资料里,有一串数据很引人注意:2007年10月一2009年7月,在南京市浦口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作志愿者;2011年9月一2013年5月,在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作志愿者;2011年9月一未来,在志愿北京(BVF)作志愿者;2012年7月一2012年8月,在贵州威旁乡中心学校作志愿者。现有记录志愿时长达470小时。这470小时里,并不包括她在南京市浦口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的志愿服务。

从大二开始,于国文就开始作志愿者。去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代课,那个学校特别缺老师,她每周三下午去上课,教三年级数学和五年级英语。那个学校特别偏,下了公交车还要走很远,她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的,这个志愿者组织有中途退出的,也有半途加入的,但是于国文从始至终坚持了下来。

于国文说:“我做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一方面是它非常非常吸引我,另一方面我觉得我需要它。公益吸引我,是因为它能对我的知识体系作补充,所以我愿意去接触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一路走来,遇到的老师,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的导师对我都特别好,他们都知道我家里条件比较困难,但并没有因此看不起我。特别是春蕾计划的资助,使我顺利读完高中。这些保护、照顾和关怀,使我的心暖暖的,所以,我愿意奉献我的时间和爱给公益。每次做公益,我不会觉得占用了我的时间,而是觉得这个过程背后的价值,远远超过志愿北京两个小时的记录。”

分享到: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