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胜利乡位于辽宁西部,是全省出了名的贫困山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虽然有了显著提高,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但经济还很落后。部分贫困农民的孩子仍然面临着失学,严重地影响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2003年省绿色扶贫办在我乡小学实施绿色扶贫助学工作试点,使一部分学生又重新进入了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省绿色扶贫办又在我乡全面试行绿色扶贫工作,无偿投入了种子、化肥和技术资料。经全乡小学师生共同努力,绿色扶贫助学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捉高认识精心组织
2004年春开学初,省绿色扶贫办和县教育局领导把种植蓖麻辅助贫困学生的项目交给了我们。我们先后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在会上传达了省绿色扶贫办的会议精神,号召广大师生投入到绿色扶贫助学工程当中去,并就种植及管理做了全面部署。西山小学的王校长介绍了2003年种植蓖麻扶贫助学的经验,并找学生家长座谈,大家一致认为,绿色扶贫助学是造血工程,是帮助农民改变种植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的引路石,能救助因贫而失学的孩子,培养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识。 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广大师生提高了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达成共识,积极行动起来了。中心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勤工俭学专管人员、各村小学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具体抓,使此项工程落到了实处。中心校还与各村小学签订了种植管理及回收合同。各小学与班主任、班主年与学生也签订了不同形式的责任状。层层把关,逐项落实,稳步推进。
为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各小学都采取板报、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同时。由班主任老师深入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确定扶助对象。为了不与家长争地,班主任老师挨家挨产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帮助选地块,浸种子,发动学生充分利用
自家房前屋后,道边沟沿等空闲地种植。西山小学赵桂花老师到贫困学生陈艳波家做工作,其家长身体残疾,怕种不好,还怕不给钱,班主任老师认真解释,并和家长签订回收合同,使家长放心了,全力支持学生种蓖麻了。为了培养小学生爱科学、爱劳动的好习惯,赵家湾小学、东山小学购买了种植蓖麻的书籍,利用劳动课时间向学生讲授蓖麻种植技术。东山小学还两次请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同志做技术指导。西山小学为了指导学生种植管理好蓖麻,还在校园的一角开辟出—块示范地,从种植到管理老师亲自示范,学生学习。通过领导和教师们的辛勤工作,学生家长提高了对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的认识,学生们对种植蓖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的精神,这样,自助上学的路畅通了。
二、师生同心齐抓共管
春季干旱,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小学生们认真整地,坐水种植,一坑坑,一埯埯的蓖麻如期种上了,犹如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自学成材,自救成长的种子。同学们像爱护自己的书本一样爱护幼苗。有的班主任老师还根据蓖麻生长不同阶段的管理和长势开展了“争花”、“创星”活动。看看谁的蓖麻管理得好,比一比谁的蓖麻长势强。学生们管理好蓖麻的热情空前高涨,互相学习、互相参观、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看到那一株株长势喜人的高大蓖麻,看到那一簇簇塔状的果实,孩子们陶醉了,教师和家长由衷地高兴。
为做好绿色扶贫工作,、上级领导及全乡各小学都倾注了很多心血。中心校领导每次下乡,都亲自到地块看一看,看存在哪些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指导。省绿色扶贫办的刘大维处长在大凌河发水期间,坐板车过河,到我乡检查指导蓖麻种植工作.他不顾旅途劳累,踏着泥泞的道路深入到学生家中,田间地块,认真察看指导。县教育局生产股白股长等同志经常打电话询问学生蓖麻种植情况,三次到现场察看蓖麻长势并提出很多具体要求。全乡学校领导老师只有一个心情: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
三、丰收韵喜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全体师生一年的努力,我乡学生种的蓖麻获得了好收成,共收获蓖麻近五千多千克,创收一万六千多元,共解决了四百六十多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六百多名贫困学生的课本费。看到一个个贫困学生坐在课堂里,家长不再为交不上学费而发愁了,我们心里太高兴了。
亿达希望小学的丛林,是一个十二岁的六年级女学生。该生家庭条件特殊,家有八十多岁多病的奶奶,父亲只有一只健康的手,哥哥是个残疾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几次面临着失学;去年绿色扶贫,她是直接受益者,采收了105千克蓖麻,卖了300多元钱,不但解决了自己上学的费用,还给家里增加了点收入,西山小学学生程中仁,父母离异,跟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多年靠政府救济和学校的帮助读书,去年,他自己种了八十多株蓖麻,•收了43千克蓖麻籽,卖了142元钱,第一次交了学杂费,课本费,还第
一次买了学生平安保险;菜园子小学学生崔红岩,父母残疾,姐姐念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