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苗寨实施“三方协议”确保孩子不失学---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亲善行赴贵州纪实

2005/12/10

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联合承办的亲善行赴贵州小分队已圆满结束使命回到北京。此次小分队的成员有儿基会的工作人员、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然而他们都不是故事的主人公,这里记述的是祖国西南端一群漂亮的苗家孩子们。
贵州位于祖国西南部。辖内分为黔东南、黔西南、黔南3个民族自治州。素以山多、民族多而闻名。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这里山峦叠嶂,峰谷相间,然而因为石层薄弱的原因,很多地方的植被很难生长,更多时候人们不得与光秃秃的大石头为伴……

48平米 住了56个学生
平乐春蕾中学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原是一所小学,始建于1930年。1991年起改为中学。校内拥有学生418人,教师33人。
几天前,这里的两栋房子刚刚被当地消防部门评定为危楼,责令不得继续使用。而事实上,这两栋用木桩支撑的房子此前正是全校师生的“宿舍楼”。执教多年的杨成校长告诉记者,2003年前,学校的全部“家当”就是三栋楼。两座危楼是全校师生的“宿舍楼”,稍新一点的是教学楼。“直到2003年,学校接到中国儿童基金会的20万资助款,才盖了一座砖砌的教学楼。于是,稍新一点的教学楼从此成了‘宿舍楼’,两座危楼这才得以‘松绑’。”
一间48平米的学生宿舍竟被14张带有上下铺的木床添得满满的,床与床之间的过道只能允许一个人侧身通过,床下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桶。记者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根本不通自来水,喝水需要到几里之外的小河边去挑。
“学生回一趟家大概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最远的要走两2、3个小时,况且家里的条件还不如学校,所以孩子们都选择在学校住宿。”杨成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的老师几乎全天候陪在孩子们身边,从早晨7点晨读开始到晚上10点30个孩子睡觉。与城里老师不同的是,他们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要负责份外工作,比如保障安全。“学校地处公路旁,四面青山环抱,因为没有围墙,所以一到晚上,老师们就必须分成几个小组去把守路口。”
年收入几百就是高收入
消瘦的脸颊上一双乌黑的大眼睛闪着光芒。原本是快乐的年龄,11岁的侯茂军却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自始至终没有笑容,她说自己从来没有过开心的往事……
茂军很小的时候,母亲改嫁了,从此便再无消息。5年前,父亲病逝,家里只剩下70岁的爷爷和一个哥哥、一个妹妹。
茂军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民族小学春蕾班的学生。读书对于她来说曾经是最渴望的事情。
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晚上5点钟放学回家。然后帮助爷爷做饭、喂猪、洗衣服。8、9点钟开始在昏暗的屋子里,借着窗边透来的月光做作业……
2、3百元是这里每户每年的一般收入。
但是茂军的情况比这还糟。记者从学校的学生情况登记表中了解到茂军家里的收入情况——无经济来源。靠每年养的一头猪和3、4年养的一头牛来解决每天的柴米油盐。
尽管这样,70岁的爷爷仍然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三个孙孙能够通过念书找到可以养活自己的方式。而茂军说她的愿望是当一名宇航员,她说自己知道随神6上天的费叔叔,她希望有一天也能象费叔叔一样遨游太空。

吃过的最好东西是土豆
苗年是农家孩子最快乐的时候,每逢农历十月,无论家里多穷苗族人都要杀一头猪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年的奢侈品。
然而今年,石菜花家没有舍得杀猪。原因是大猪已经卖掉,家里只剩下唯一的一头小猪。
菜花是雷山县大塘乡民族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上学还要归功父亲的外出打工。几年前父亲去到广州打工,开阔了眼界,回来后和家里商量,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学。
4年前母亲又得了一种当地的“怪病”,身上发痒,只能靠吃一些草药来控制,家务上也只能做一些轻体力的活。为此,父亲不得不在前不久放弃广州的工作,到离家很近的镇上打工。挣钱不多,两个月多了父亲只寄给家里一百元钱。


共[2]页: [第1页]  [第2页]   

分享到: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