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北京站圆满结课

2021/01/14

2021年1月5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主办的“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第二阶段非遗代表项目泥人张彩塑、景泰蓝课程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圆满结课。

“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于2018年落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先后开展雕漆、京绣、泥人张彩塑、景泰蓝四门课程共计40节,校艺术中心组织各年级师生参与学习。

ae93f72459a05e59b37aa9c770c41a3(1).jpg

泥人张彩塑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180余年历史,创始人张明山1915年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其技艺经几代人发扬光大,如今泥人张彩塑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造型庄重典雅,纹样繁缛精巧,具有宫廷艺术特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屡获殊荣,同时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在“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第二阶段课程中,祁杰飞和张旭两位非遗传承人不仅讲述了泥人张彩塑和景泰蓝的历史发展、艺术风格及制作技艺等知识,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了解非遗文化,并且亲身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制作,帮助同学们在互动中参与非遗保护,让古老的技艺在校园中传承,焕发新的光彩。

北京市景泰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旭认为:“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非遗技艺,应广泛培养人才。”唯有如此,传统非遗才能历久弥新、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王冰全程参与活动且感触颇深:“北大附中的非遗文化传承体验课已经开设两年多了,学生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形式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从了解到认知,再从实践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是一次课程体验,也是一次教育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感谢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提供非遗课程的支持,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参与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

 1f509b75e29662dd8c7b3ca10708aea(1).jpg 

自2017年启动以来,“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已选择潮绣、刘氏竹编、澄泥石刻等14个非遗代表项目,先后在广州、重庆、成都、苏州等地举办线下课程142节,60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人民网、新华网、网易等过百家媒体参与报道,并于2020年获得人民日报颁发的第六届CSR中国文化奖。

未来,希望在“小师傅中国非遗公益课堂”的影响下,更多孩子可以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以创新的姿态做中国非遗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分享到: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