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共同担当,共同进步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十八大以来五年回溯

2017/10/17

0.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办了很多以前没想到、不敢做、做不了的大事。5年中,中国儿童慈善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最令人振奋的表现是慈善理念、慈善模式、慈善传播的创新发展和慈善公信力的本质性改善。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认为:“四个全面”的持续推进,为儿童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使我们能凝神聚力、奋发进取,开创中国儿童慈善事业的新局面。这5年,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展最好、进步最快的历史时期。

进步之一:主动对接、自觉融入国家战略

贫困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创新扶贫机制,到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再到部署各类专项脱贫措施,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消除贫困的决战做出了全面部署。

慈善事业具有扶贫济困的天然属性。但是,要主动融入国家扶贫脱贫战略,需要公益组织具有战略层面的大局观和前瞻性,更需要行动自觉。

30多年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扶贫类慈善项目。十八大之后,他们主动整合公益资源,梳理项目构成,调整项目分布,围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关照特殊儿童群体三个重点方向布局,以期实现与国家脱贫事业的精准对接。

传统品牌项目经过整合改造后,拓展了项目功能,调整了目标指向,扶贫脱贫效能大幅提升。

1.JPG

1989年发起的“春蕾计划”,通过完善成熟的筛选和审查机制,确保有限的慈善资金全部以一对一方式,用于因贫失学、辍学女童的精准救助。在持续推进的公益实践中,“春蕾计划”由单一的扶贫助学,逐步演进为助学行动、成才行动、就业行动、护蕾行动和关爱留守儿童特别行动“五位一体”的公益平台。至2016年年末,累计资助女童345万人次,建成春蕾学校1489所,对大龄女童进行实用技能培训52.3万人次,发放护蕾手册150万册。其中的“我要上学”专项行动,成为媒体助推公益的典范。

2008年启动的“安康图书馆”计划持续推进,已在贫困地区学校建起了436个安康图书馆。

2.jpg

2012年开始实施的“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至2016年,共募集社会捐款7300多万元,并得到了中央财政1.5亿元的支持,累计为10个省(区、市)138个县(区)超过100万名适龄婴幼儿发放了“婴幼儿辅食营养包”,有效降低了受益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8311名脑瘫、弱视、听障、白血病、白癜风、血友病患儿得到“安康行动”的救助,有效遏制了患儿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3.jpg

2014年5月,中央召开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已实施了9年的“恒爱行动”做出进一步调整,衍生出关爱新疆少数民族儿童的子项目“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组织爱心家庭、中直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职工编织爱心毛衣赠送给新疆少数民族家庭,一根毛线成为联结内地与新疆各民族家庭间爱心互动、情谊融通的纽带。同时,“春蕾计划”“儿童快乐家园”也组织实施了新疆专项行动。

根据党的十八大之后一系列脱贫部署,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关爱留守儿童等领域发起实施了多项公益计划,更加自觉地对接精准扶贫国家战略,效果也更为显著。

4.JPG

2014年开始实施的“儿童快乐家园”,以关照留守儿童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健康,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为目标,至2016年年底,在留守儿童集中的贫困地区建设“儿童快乐家园”680个。2015年,他们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互联网众筹为湖南邵阳“无妈乡”建起了8个“儿童快乐家园”。

2015年以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相继启动了“HELLO 小孩”“为5加油”“美好声波”“幸福万家·母婴1000天健康行动”等救助类扶贫项目,迄今已为贫困地区和遭受突发灾害地区的儿童发放“爱心套餐”“应急套餐”近10万套,为1万多名贫困地区儿童提供营养补充与健康教育,发放母婴健康辅导手册200万套,组织公益讲座3000多场。

扶贫并非慈善的全部外延,但是在时下的中国,扶贫却是慈善的主战场。

因为主动对接、自觉融入国家战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扶贫类公益项目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优秀案例”,并成为基金会首个由中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慈善项目。从2016年开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决定连续5年,每年为“儿童快乐家园”拨付专款1500万元。

在任何制度下,公益都是汇聚社会力量推进社会公平的正义事业;在社会主义中国,公益事业更表现出与政府和市场在目标一致的背景下,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显著特征,形成政府主导下的能量共振,显示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从而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公益扶贫呈现出规模效应,成为中国扶贫攻坚战役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进步之二:公益理论成为公益实践的科学支撑

当公益从乐善好施的个体行为,发展成现代公益的社会行为时,公益理论对公益实践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显得愈发重要。中国现代公益发展的历史较短,公益理论研究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公益实践。

长期以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公益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少儿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后,他们把公益理论研究做为重要基础建设统筹布局,与多所高校、专业科研机构展开多个方向的合作。这5年,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公益理论研究投入资源最多、推进力度最大、研究成果最丰富的5年。

5.JPG

2012年10月,他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联合发布《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2013年9月,双方联合发布《女童保护研究报告》;2014年,委托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对“春蕾计划”实施效果做调研评估,并发布《“春蕾计划”(1989〜2014)25周年评估报告》;2015年,发布《中国女童教育与发展需求研究报告 2015》和《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16年,再次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联合发布《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6)》。目前,正与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联合做“农村女童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研究”的调研分析,计划于2017年国际女童日发布《农村女童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研究报告》。

《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是国内第一份关于儿童公益需求的专题科研报告。《报告》从儿童慈善需求的综合性需求体系和单项目体系两个维度展开,阐述了儿童基础慈善需求、特殊权益保护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纵向层次,和满足儿童慈善需求应遵循的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三个横向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包括志愿者动员、资助者回馈、社工技术的运用、后续监测评估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2016版《报告》在2012版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创建一个系统性、引导性的儿童慈善需求理论体系,以引导社会公益资源的投放和输送,提高社会公众慈善捐助的使用效率。

《女童保护研究报告》通过广泛调查和对个案的深度访谈获取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对女童遭受伤害的现状、原因和受害女童的困境、需求,做出了详尽分析,就预防策略以及受伤害女童摆脱困境的路径,从受伤害女童特殊权益保护、儿童侵权舆情分析、家庭教育预防、社工干预、法律保护、司法实践、媒体责任等角度给出了分析结论。

2004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曾委托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就“春蕾计划”实施15年的情况进行第一次效益评估。10年之后的第二次评估既是对一个“公益常青树”项目成功经验再次做阶段性总结,也为这一项目的未来发展路径给出了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的建议,《“春蕾计划”(1989〜2014)25周年评估报告》对“春蕾计划”继续保持公益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的《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揭示了快节奏生活对中国家庭教育的严峻挑战,并给出了解决思路。

同年发布的《中国女童教育与发展需求研究报告 2015》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女童保护、职业发展、环境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分析了女童教育现状和需求,强调关注贫困、留守、早婚、残疾等女童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

5年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推动、主办和参与了多项关于儿童慈善的研讨会和论坛。仅2015年和2016年两年间,就主办和参与主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女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全国儿童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专家研讨会”等重要公益理论研讨活动。

注重对公益实践进行理论归纳和提升,是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机构的重要进步,对应的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注重顶层设计”的历史性跨越。

十八大以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公益理论研究工作进入活跃期,这些研究成果为确定项目目标、内容构成、实施路径等提供了科学指导,有效提高了项目的公益效能。

进步之三:统筹谋划,布局慈善供给结构改革

《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其本意是劝导君王要有同情心和怜悯心,推行仁政治国,也由此繁衍出中国以“恻隐之心”为道德基础、以扶危济困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慈善。直到今天,贫困救助和人道主义救援仍然是慈善机构的基本使命。但是,现代慈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扶贫济困并非慈善机构的全部职能,关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是公益机构应该履行的更长远的社会责任。

6.jpg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绝对贫困地区范围和人口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相对贫困的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步的是,非贫困地区和人群对慈善供给不断提出新的诉求。在中国与贫困的决战时期,扶贫一定是慈善事业的主战场。但是,有前瞻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公益机构,应该统筹谋划,提前布局慈善供给结构调整,满足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慈善需求。

解析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近5年来推进的慈善项目结构,能很清晰地看到,在以扶贫类项目为主线持续推进的同时,相继推出关照儿童心理健康、行为养成、道德涵养以及人才培养、改善儿童成长环境类的慈善项目,不断完善项目布局,慈善供给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春蕾计划”“儿童快乐家园”“恒爱行动”“HELLO 小孩”等扶贫类项目,更加注重通过物质扶助激发受助儿童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意志。2016年7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了百名春蕾女童参加“春蕾女童夏令营”,这次活动成为由物质资助转化为精神激励的公益经典。

7.JPG

 2010年启动的“儿童安全教育工程”致力于提高保护儿童安全的意识,营造关注儿童安全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防范儿童意外伤害。这项活动从2015年起发力推进,截至2016年年末,已建成儿童安全体验教室276间,举行安全教育巡展116次,受益儿童、家长超过130万人次。

2016年启动的“儿童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是在热点领域关照儿童成长环境的大型公益项目,得到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重视和指导。项目依托新兴科技手段,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一年中,已在成都、上海、青岛的26所学校和12个社区落地实施,受益儿童超过8万人。

8.jpg

为落实习近平同志“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这一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还启动了“爱心书箱·书香中国”“阅读,让彼此更亲近”等倡导读书类公益活动。活动募集善款定制爱心书箱,派发给9年义务教育期的儿童,与学校、社区合作推广线下阅读,与电台、网站合作设立“亲子阅读故事汇”,倡导开展家庭亲子教育活动,已吸引家长、学生200多万人次参与。

2017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着手筹划人才培养类儿童公益项目,其中的一些项目已开始探索性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全方位向纵深推进,开始触动和破解深层次难题,中国公益事业也正经历着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蜕变升级。就公益目标而言,救助贫困向全面关照儿童成长的转变,正是儿童公益事业改革转型的必然方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实践证明,理性公益行为应兼顾显性和隐性的公益需求,未雨绸缪调整公益供给构成,才能在变革中保持持续的生机和活力。

进步之四:应时顺势,在全民公益时代争得先机

全民慈善是现代慈善事业的一个显著标志。现代公益是公民参与推进社会公平的意愿和行为表达,与市场的垄断和竞争截然不同,公益事业具有彻底的开放性和天然的包容性。移动互联网进入公益领域后,人文精神与科技能量的碰撞,催生了以互联网为科技支撑的公益众筹,极大降低了民众参与慈善的门槛,激发了蕴藏在民间的慈善热情。

2016年,中国第一部《慈善法》问世,允许非公募基金会通过与公募基金会合作取得公募资格,为联合劝募提供了法律保障,数量庞大的社会NGO因此释放出巨大的公益能量。

2015年,腾讯发起了“99公益日”活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仓促上阵,效果并不理想。

朱锡生说:“众筹就是筹人气。作为资深专业机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对全民慈善时代的巨大推动力,顺应潮流,提升和完善自己,在这场大变革中争得先机。”

2016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进一步调整机构设置和业务分工,优化整合上线项目,一年中,仅为“春蕾计划”捐款的网友就超过191万人次,众筹善款752万元。

这一年的“99公益日”期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114家社会NGO推出了131个公益项目,3天内得到46万人次捐赠,筹集善款2800多万元,较2015年“99公益日”增加8倍多。

2017年“99公益日”期间,经过两个半月的精心准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260家社会NGO,选择355个项目上线众筹,捐款人次超过71万,募集善款8700万元,同比分别增加171%、54%和211%。

以上数据与3年“99公益日”的总体数据基本呈线性关系。

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2015年的募资总额中,个人捐赠比例为13.6%,2016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7%。根据2017年募资总额4.42亿元的预算,仅“99公益日”期间的募资比例已接近20%。

这些数据的变化标志着全民公益时代渐行渐近。“指尖上的公益”正在以强大的活力,改变着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传统公益格局。

公信力高、专业素质强、影响力大的公募基金会,高品质的社会NGO和他们推出的优质慈善项目,成为相互间争相合作的对象,构成了以合作为目标的平等竞争。参与各方必须不断完善自身,才能赢得更多参与机会。

公募基金会与社会NGO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优势组合与资源共享。除了依法释放公募资质,带动参与合作的社会NGO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募资和执行优势,前者还以多年积累的公益资源、管理经验,成为优秀社会NGO和优秀慈善项目的孵化器。

在以“99公益日”为代表的众筹中,民众越来越踊跃的捐款热情背后,是公益机构和企业的强力推动。

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公益能量和智慧。构建开放包容的公益生态,为激发和释放公众慈善力量搭建平台,正是中国慈善事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进步之五:积淀公益软实力,推进公益现代化

如果说公益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筹款能力、执行能力等构成了公益硬实力,那么,积淀公益品牌内涵、创新传播公益理念和透明度建设则是公益软实力的重要构成。相比较而言,公益软实力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和可靠性,是中国公益事业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品牌的概念源于市场,被引入公益领域后却展现出另一番风采。5年中,先是塑造慈善项目形象,继而以名牌项目为核心,利用名牌项目的辐射力和凝聚力,构建名牌项目集群,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品牌建设的成功跨越。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施多年、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慈善项目如“春蕾计划”“安康计划”“恒爱行动”等,通过拓展项目功能,整合功能相近的项目,已经在助力儿童教育发展、守护儿童健康和关照特殊儿童群体等领域,成为影响力、覆盖能力、项目体量不断提升拓展的名牌项目集群。

2016年启动的“亲子阅读”从一开始就从多个维度展开,“爱心书箱·书香中国”为因贫困而缺少书籍的孩子送去爱心书箱,“小候鸟”关注留守儿童的读书难,“阅读让彼此更近”倡导家庭教育中的亲子阅读。在躁动、欲望、多元的社会生态中,这一公益项目力图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精神营养,传达的公益指向明晰而富有粘合力。显然,这一项目具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9.jpg

品牌建设的基础是修炼内功,是对项目公益供给指向、需求满足度、资源保障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深入调研、精心设计和精细执行。相反,标题党、概念炒作绝不会成就具有生命力的慈善项目。

5年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公益传播有了长足进步。

传播公益理念是公益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在发布公益项目实践过程、实践结果,传播公益机构形象的同时,注重项目策划初衷和项目内涵的理性解读;不用和尽量少用官话套话,多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播细节,提升感召力。这些努力使社会各界对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社会关注度、理解度、认同度和粘合度。

在坚持与传统主流媒体合作把握儿童公益舆论导向的同时,拓展与新媒体的合作规模,发挥新媒体传播渠道和形式多元、容量大、效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形成了传播的规模效应。

近两年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投入足够资源加强自身媒体建设,构建起官网、会刊、微博、微信四位一体的自媒体体系。2015年设立的官方微博成为互联网自媒体的中坚,微信很好地发挥了即时工作平台和联系相关各方的纽带作用,全新改版的官网成为展示基金会形象、公布权威信息和透明化建设的窗口,2015年改版的会刊坚持理性、深度的办刊宗旨,全部刊发原创文章和照片,可读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引进市场方式,利用热点事件传播重要公益活动。2016年7月下旬举行的“春蕾女童夏令营”因为彭丽媛的出席成为社会热点。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微博为主渠道,策划、推动专项传播,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7800万次,视频点播量超过2000万次。当年7月28日晚举行的庆祝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5周年“集爱之夜”合唱音乐会,是热点事件线下传播的经典。音乐会上,来自宁夏的春蕾女童合唱团的演唱打动了现场所有观众,使《春蕾计划》的品牌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公募基金会作为全体捐赠者的公益受托人,公信力建设关系到全社会的慈善信心。

《慈善法》颁布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全面梳理有关制度系统和执行机制,以项目为单元,完善了全过程管控、依法依规审查、第三方评估、信息披露和向捐赠人反馈的闭合管理系统,其中,信息公开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权威的基金会中心网透明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连续保持满分,并列行业第一名。在原创新媒体集团界面发布的“2016中国最透明慈善公益基金会排行榜”中,50家入选基金会平均分为89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95分名列前茅。

5年,弹指一挥间。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半个月后,习近平同志满怀深情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以今天的视角梳理过去的5年,犹如回放一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肯定有遗憾,遗憾可以留在昨天,绝不能带入明天;更多的是今天仍让人心潮涌动的佳作,将成为我们不懈前行的动力。

5年中,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5年后的今天,我们到达了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在十九大之后的5年中,中华民族将迎来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历史时刻。那将是更加波澜壮阔的5年,是我们迎接第二个百年梦想的新起点。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将赋予中国儿童慈善事业更神圣的使命,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温暖、明媚的明天。

分享到: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