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绒线牵动千万父母

2007/01/25

    一根根穿梭的银针,一件件暖融融的爱心毛衣,一颗颗真挚的爱心,一份份催人泪下的心灵感言,一个个感人的爱心事迹……在这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季节里,一项造福孤残儿童的公益活动——“恒爱行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自10月17日活动启动以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历时二个月的时间里,报名的热线电话不断,爱心志愿者踊跃报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众多参与者,演绎着感人的爱心故事。

    李素丽及北京公交热线的姐妹们:以后每年都要参加“恒爱行动”
    12月20日,北京公交集团李素丽公交热线的姐妹们送来了她们为孤残儿童编织的100件爱心毛衣,表达了他们对孤残儿童的关爱与关心。
    公交热线连续两年都参加了为孤残儿童编织毛衣的活动,并且每年都是领走1斤毛线,送来100件毛衣。
    热线的61位姐妹全部参与到这次编织毛衣的活动中,就连三位准妈妈,也不甘落后,挺着大肚子坚持着为孤残儿童织毛衣。白天工作忙,只能利用晚上编织,有时织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又要以饱满的精神去工作。有的姐妹们编织后,还不忘仔细装饰一翻,绣上花或是系一条漂亮的丝带,使漂亮的毛衣又增添了几分姿彩。
    有些姐妹不仅亲手为孤残儿童编织了多件毛衣,还自费购买了毛线为孩子们编织毛衣。还有很多姐妹都编织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她们边学边织,织出来的毛衣虽然只是大平针,也不是很平整,没有漂亮的图案,甚至有的尺寸也不是很合理,但这一件件的毛衣里却融入了每一位姐妹的爱心,大家都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孤残儿童能带着“母爱”的温暖和关怀,幸福度过寒冷的冬天。
    热线姐妹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了其他部室的工作人员,大家纷纷主动拿出钱、家中的毛线,交到爱心小组长的手中,以表心意,诚恳地说:“以后这种活动,可千万别落下我们。”
    姐妹们的爱心奉献,不仅感染了所在部室的所有人员和企业职工,还感染了每位姐妹的家人、邻居和亲朋好友。
    热线黄师傅的邻居——79岁高龄的韩奶奶,虽然年事已高,但她听说此事后,也找到黄师傅要求帮助编织毛衣。在编织了一件毛衣后,让黄师傅到单位再找大家凑凑剩下的线,又为孩子们织了一条毛裤。她说:“我多织一件毛衣,就少一个孩子挨冻。”
    热线一个姐妹远在山东的婆婆,听说热线参加了为孤残儿童编织毛衣的活动后,就在山东自费购买了毛线,为孩子们织了两件小毛衣。织好后,又把毛衣邮到热线办公室。
    献爱心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平时下班后,姐妹们都是互道一声“明天见”,然后就各回各家了。但自从开始编织毛衣后,大家坐在一起编织、聊天、互相请教编织技巧等,不但增近了姐妹之间的感情,也让这个大集体增强了凝聚力。尤其是新接线员来热线工作时间不长,对集体了解不深,通过这次活动也让她们感受到了热线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融洽与和谐,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看到和谐的集体氛围、亲如一家的姐妹、一件件漂亮的小毛衣,大家都兴奋地对李素丽师傅说:“李师傅,以后每年咱们都要参加恒爱行动。”
通过大家参与献爱心的活动,不仅使姐妹们从思想上、精神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且使集体更和谐了、更融洽了。
    热线姐妹们希望多参加公益活动,展示公交职工的风采,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宣传文明,传承友爱、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做贡献,以实际行动做奉献爱心的“文明使者”。

    王素玲(西城区进步小学教师):“献爱心是我对社会的责任,是我回报社会的方式。”
两岁时,王素玲因手术失误,导致终身残疾。她却以坚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学习,扎实工作,成为北京市特批教师。多年来,她以一个教师的责任感,始终关注着儿童公益事业。
    早在1981年,王素玲就将她人生的第一笔收入——80元稿费捐给了中国儿基会,为贫困儿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那时的她没有任何收入。想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极度缺乏精神食粮,她就用了两年时间,每周都要跑去图书大厦,购买收集了500本图书,通过中国儿基会捐给了河北的一所“春蕾小学”,孩子们对这些书爱不释手,喜欢极了。

    2005年,她从电视上得知了“为孤残儿童编织毛衣”的活动,打电话报名,却被告之线已领完,只能等明年再参加了。此后,她就一直留心着。2006年,活动刚刚启动,王素玲立刻让一个朋友去中

分享到: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