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爱行动开创中国共享慈善时代

2007/01/29

公益时报 宋宗合

有没有一个不花钱可以参与慈善的全国性平台?如果有,那就是恒爱行动。
  尽管有人将慈善称作富人们的游戏,尽管也有一些零星的志愿活动可以参与,但是像恒爱行动一样吸引了政府官员、社会名人、下岗职工等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参与的公益项目,似乎绝无仅有。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评价说,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发掘慈善源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难题,而恒爱行动利用企业捐赠毛线、基金会组织实施、公众奉献手工的模式开辟了一个发掘慈善源、连接慈善链条、构建慈善网的通道,是相当好的公益项目。
  一根毛线的力量
  2005年,恒源祥集团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主办了“寻找爱心父母,为孤残儿童献爱心”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妇联的共同承办下,恒源祥出资并捐赠1万斤毛线,爱心父母领取毛线编织毛衣,织成毛衣后捐赠给当地的孤残儿童。
  也许恒源祥在设立活动之初并没有想到它具有如此广泛的社会效应。活动当年,1万斤毛线竟然收回2万余件毛衣,成衣数量远远超出活动当初的设想,很多送来的毛衣是编织人自己买的毛线。
  2006年10月17日,恒源祥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协商将延续“寻找爱心父母,为孤残儿童献爱心”活动,并将活动名称更名为“恒爱行动”,使其成为儿基会下属的一个公益品牌。公益项目的目标是让全国57.3万孤残儿童都能穿上一件爱心毛衣。
  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3月,恒爱行动将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开展。据恒源祥公司副总经理陈忠伟介绍,恒源祥提供3万多斤毛线,截至到今年1月,已经回收毛衣8万余件,仍然远远超过预期。
  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国家干部到下岗女工、从演艺明星到普通职员、从白发婆婆到妙龄少女,不论性别、不论身份、不论年龄,各个群体踊跃参与报名。把详细数据相加,从2005年至今,恒源祥公司捐赠了4万斤毛线,到目前回收了10万多件毛衣。
  陈忠伟说,参与群体中,有60%左右的人属于普通经济收入群体甚至是穷困群体。
  企业活动变身社会公益品牌
  2005年《公益时报》采访恒源祥公司总经理刘瑞旗时,他就表示恒源祥每年将拿出集团盈利的10%作为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
  有这样的公司文化,恒源祥参与公益就理所当然,它曾经投资到各个公益领域,包括救助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传统的绒绣手工艺术、设立创业“天使”基金、连续十几年资助体育事业。但是唯有恒爱行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企业自设的公益活动发展成为叫响全国的社会公益品牌。
  陈忠伟告诉《公益时报》说:“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恒源祥就考虑如何使一个项目能够可持续运作。恒源祥愿意做到‘衣被天下’,而选择的群体首先是孤残儿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这样就有了一个好的创意,加上与儿基会的合作,活动很快得到社会认可。”
  而恒源祥与儿基会将项目名称命名为“恒爱行动”,企业色彩不露骨却又巧妙隐含其中。经过两年时间的推广,“恒爱行动”出乎意料地得到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度和参与热情远非其他公益项目可比,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就是参与门槛低,动员能力强。因此才能取得投入少,社会效益大的结果。
  儿基会秘书长宋立英甚至表示,儿基会将会重点推广这个品牌的发展,在第二届公益示范工程评比时,会将恒爱行动作为重点品牌进行报送推广。
  中国社会投资艺术的表率
  《公益时报》副社长彭建梅提出,当下企业社会捐赠有三种形态,一是外在型状态,就是在一种波动状态下对社会募捐的响应,这是企业捐赠的初级状态;第二种形态是简单对接模式,就是将企业商业行为结合公益捐赠,比如开展公益营销等,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企业并没有参与到公益项目内部,效果不好;第三种是企业内部依靠企业文化自发衍生到公益理念实践状态,企业真正参与到公益事业内部,将捐赠义务变成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很显然,恒源祥是一个实践第三种状态的民营企业,它不仅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特点,还充分利用其他社会资源,比如民间组织的资源、普通民众的资源,恒爱行动的倡导和发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找到了合适的参与方式。
  “恒爱行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干脆这样形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社会投资艺术。”
  什么叫社会投资?杨团说:“我把它这么概括,它是以增进社会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通过慈善捐赠,形成影响、激活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的导向力量。它能够通过导向的力量,像链一样的接续,而且最后在链条当中扩散,变成很普遍的力量。”
  之所以称其为最佳的社会投资艺术,是因为它的效果出奇的“好”。
  “好”在各方面的增值。物质增值,4万斤毛线增值为10万多件毛衣;精神增值,它的倡导与发动唤起了社会爱心链,让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占据了人们的心灵空间和社会空间;社会资本增值,社会资本简单讲

分享到:

新闻动态